婷婷评测a>成语词典强弩之末强弩之末的故事>2024-06-17 14:38

强弩之末的成语故事


强弩之末

拼音qiáng nǔ zhī mò

基本解释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强弩之末的典故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匈奴求和。武帝召集大臣商量。

大行(官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建议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行军千里作战,对军队不利。而且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如同群鸟飞翔般迁移,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这当作扩大国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这当作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真心归附汉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凭借养精蓄力利用汉军的疲劳而取胜(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就算是强劲的弓弩到了最后就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猛烈的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参加议论的群臣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强弩之末)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鸣锣开道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9回:“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鸣锣开道的。”
一夕一朝 《朱子语类》卷十三:“所以圣人垂戎谓:臣弑父,非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扫地出门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还有几次利息还过的。要是清白扫地出门,总得两千两。”
防患于未然 《周易 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尾生之信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大树将军 《后汉书·冯异传》:“诸将军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毁于一旦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
反老还童 清 翟灏《通俗编 识馀》:“《急就章》‘长乐无极老复丁’即《参同契》所云老翁复丁壮也,今变之曰反老还童。”
下临无地 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喔咿儒睨 战国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